新闻快讯

新闻快讯

新闻快讯

首页 » 新闻快讯 » 正文

跨专业协作护航保障实验教学(实验设备自主维修利旧经典案例五)

发布时间:2025-09-04阅读数:

9 月 1 日上午,化学系王瀛老师的声音带着一丝焦急:“5115 化工原理实验室的流化床干燥操作实验装置出问题了!明天上午就要给 2023 级化工专业的学生上实验课,现在仪器启动不了,你们能过来看看吗?”放下电话,实验管理中心主任立刻安排技术骨干前往现场排查,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仪器维修战就此拉开序幕。而这场紧急维修,不仅及时化解了教学危机,更成为学校实验资源统筹管理、跨专业协同作战的经典范例。

一、故障突发:教学前夕仪器 “罢工”

5115 实验室里,流化床干燥操作实验装置静静矗立,本该平稳运行的设备此刻却 “状态不佳”。技术人员按下启动按钮后,主控面板上的流化床温度控制器指示灯开始不规则闪烁,红色的报错代码在显示屏上频繁跳动,“温度传感器连接异常”“控制器通讯故障” 的提示交替出现。反复重启数次后,仪器依旧无法进入正常工作状态。

“这台装置是化工原理课程的核心实验设备,主要用于演示固体颗粒在气流作用下的干燥过程,一次能容纳 30 名学生分组操作。” 化学系王瀛老师赶到现场后介绍道,“如果上午的实验开不了,后续两周的教学安排都会被打乱,还得重新协调实验室和师资。”

初步检测显示,故障根源在于温度控制器内部的电路板元件损坏,需要拆解仪器外壳、更换核心配件后重新调试。然而,这类专业化工实验设备的维修对技术要求极高,既需要熟悉仪器机械结构的化工专业背景,又离不开电子电路焊接的技术能力。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,实验管理中心的李亚美老师主动请缨:“我学电子技术出身,以前组装焊接过不少电路板,或许能帮上忙!”

二、三师联动:跨专业组建 “维修突击队”

接到任务后,李亚美老师立刻携带万用表、电烙铁、焊锡丝等工具赶到 5115 实验室。此时,化学系的尹德明老师也已抵达 —— 作为长期负责化工实验设备管理的资深教师,尹老师对这套流化床干燥装置的内部结构了如指掌。至此,由实验管理中心李亚美、化学系王瀛和尹德明老师组成的 “三人维修突击队” 迅速成型,一场跨专业的协作维修正式展开。

“先拆外壳,注意这里有四个隐藏螺丝,得用内六角扳手才能拧开。”尹德明老师手持图纸,指导大家小心翼翼地拆卸仪器侧面的不锈钢外壳。随着外壳被缓缓取下,内部错综复杂的管路、线路和控制模块逐渐暴露出来。王瀛老师则用记号笔在管线接口处做好标记,避免拆卸过程中出现混淆。

“温度控制器在这个位置,大家小心点,周围全是精密传感器的接线。” 李亚美老师蹲下身,用万用表逐一检测控制器的接线端子。经过 20 多分钟的排查,她终于锁定故障点:“温度控制器配件烧毁了,导致温度信号无法正常传输,必须更换新的芯片才能解决问题。”

更换配件的过程是精细活。控制器电路板上的芯片引脚密集,间距仅有 1 毫米,焊接时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短路。在处理电源线重新焊接工作时,李亚美老师先对新的金属温控棒接口进行清洁处理,使用酒精棉签去除表面氧化层。随后,将电源线按照颜色标识区分正负极,利用恒温电烙铁以 350℃的精准温度,将导线头均匀上锡后,牢固焊接在温控棒接线柱上。焊接完成后,还用万用表对电路通断进行三次检测,确保电路连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。王瀛和尹德明则在一旁协助递工具、清理焊渣,三人配合默契,整个过程行云流水。

三、高效修复:四小时保障教学 “零延误”

上午 11点30分,新的温度传感器焊接完成。李亚美老师再次用万用表检测电路,确认接线无误后,尹德明老师重新连接好仪器管路和线路。当王瀛老师按下启动按钮时,主控面板上的指示灯终于恢复了平稳的绿色,显示屏不再报错,流化床内的温度开始稳步上升。

“温度控制正常,气流速度稳定,符合实验要求!” 大家兴奋地喊道。为确保仪器运行可靠,三人又进行了半小时的空载测试,反复调整温度设定值,观察仪器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。据测算,此次自主维修不仅为学校节省了包括上门服务费、配件费在内的维修经费约 2000 元,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学 “零延误”,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故障对教学工作的影响。

四、案例启示:统筹管理激活协同效能

此次紧急维修之所以能高效完成,背后离不开学校实验管理中心的统筹规划。今年暑假前,学校完成了全校 153 间教学实验室的统一交接,将分散在各院系的实验设备纳入集中管理体系,跨院系的快速响应机制,让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能够第一时间联动协作。

通过统一管理、资源共享,根据故障类型快速调配专业人才,实现‘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’。这次维修就是跨专业融合的生动实践,为今后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。如今,5115 实验室里的流化床干燥操作实验装置依旧在平稳运行,而这场四小时的紧急维修,不仅守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,更彰显了学校在实验资源集约高效利用、跨专业协同发展上的探索成果,为打造更高质量的实验教学保障体系写下了生动注脚。